首页 | “五线谱”简介 | 新闻动态 | 学员风采 | 中央精神 | 笔记摘录 | 学习园地 | 下载专区 | 读书推荐 | 城建首页 
栏目名称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名称 >栏目名称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陈茜
2017-11-07 08:50     (浏览)

暑假,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先生的自序吸引,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季羡林先生的敬仰。我阅读完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先生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对读音娓娓道来,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在《读书与做人》中,精选了季先生对读书、做人、治学以及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和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六十余篇,反映了季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初读全书后,我在第一部分“读书”的浅薄体会是:

一、养成多读书的习惯

知识改变命运,腹有诗书气自华,季羡林先生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身读书,常年学习的好习惯。而现代社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离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却越来越远,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多得不可胜数,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够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琐碎的家庭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有问题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了,如果能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有所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晴星空。

二、培养治学严谨细致的作风

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作风虽然我们不会每个人都成为学术专家,但是季羡林先生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当学习和借鉴的,这一点和他在德国留学十年有关系。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著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用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成文,最后还要将论文从头到尾认真核对,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读到这,我想到我们的调研工作,一篇好的调研文章的出炉,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

三、外语的学习

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季羡林先生一生熟练使用英语、德语并掌握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在我们看来是天书的古代语言。兴趣是第一位,至于有何捷径,还是勤奋,同时,要尽快接触原文,勤查字典,并且要随时注意语言的变化,在外语的学习这部分,我还体会到了丢拐杖的重要性,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季羡林先生说道:你只需找一位通德语的人,用上二三个小时,把字母读音学好,从此你就可以丢掉老师这个拐杖,自己行走了,你找一本浅显的德文语法,先把语法了解个大概的情况,不必太深入就立即读德文原文,字典反正不能离手,语法也放在手边。一开始必然如堕雾中,读不懂,再读,不止一遍两遍,等到你认为对原文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了验证自己了解的正确程度,只是到了此时才把那一本可靠的译本拿过来,看看自己了解的究竟如何,就这样一页页读下去,一本原文读完了再加以努力,你慢慢就能够读懂德文原文了。

可见只有学会丢掉拐杖,在加以“勤捉”才能真正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身体。而如今大多数人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老师,将对学习的主动化为了被动,在生活中,我们更要学会丢掉父母这个拐杖,我们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理解和关爱父母。

在做人方面季羡林先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读书要老实、严谨、脚踏实地,做人也要老实,脚踏实地。在季先生一生的读书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入德国哥延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国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后还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名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郭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在翻译和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篡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众多的官衔,众多地位,是季先生勤奋学习的结果,但这一定是他拥有做人本分的真理指引着他走到了这一步。从古至今,说到做人的故事道理有很多,孔子也说过做人的重要性。在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祥和的先者,如同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处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有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季先生却不喜欢人家称他是大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尺,谁已经成为了大师已经变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还有他特立独行的但是大众认可的做人理论。对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日真,二日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符,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他,真实有力的名言啊。还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得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朴实无华,轻轻细述,心平气和的接受。”

我叹服与季羡林先生的读书精神及治学态度,文中季先虽无惊人之语,骇听文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习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先生对求学经历的描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真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眼真实语,给人一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先生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于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学十年活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先生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文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世人之典范。

季先生爱书、读书、做学问、作文、做人都堪称典范,无论实做学问,写文章,还是做人,但求一个‘真’字。

比如学外语,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门过后,最终还是靠勤学,基本语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着词典,拿着语法书都原著了。

比如做学问写文章,拒绝一切空话套话,言文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话都有根据。

比如做人,不要过分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过分的谦虚也算的上虚伪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仅仅是历史上很微小的一环,虽然微小,也有其价值和作用。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化了。社会到处充斥着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有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读过季羡林老先生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和开花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季先生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学海无涯,学无止静,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什,以至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共产党的追随者,我们更应广泛地阅读,深入的学习,深入的研究领域,对待工作和学习以老实的态度,更好的为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务,立足实际,踏实工作,立德修身,奉献社会,多读书,多思考,与时俱进,以季羡林老先生书中的诗来描述即: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关闭窗口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城市建设系    电话:(0712)2331983、(0712)2331984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学院路158号  邮编: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