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线谱”简介 | 新闻动态 | 学员风采 | 中央精神 | 笔记摘录 | 学习园地 | 下载专区 | 读书推荐 | 城建首页 
栏目名称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名称 >栏目名称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孙宪
2018-04-10 09:11     (浏览)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寒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这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并对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每则典故,在解读部分阐述了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出处和深邃的寓意。读之有如沐春风之感,阅罢生醍醐灌顶之悟,感受颇深,获益匪浅。

浩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尽管静穆朴素,但总能穿越历史沧桑给我们以启迪,让人们在平和的思索中完成一种温润的成长。一直喜欢经典,但囿于涉世尚浅之故,对其中诸多妙悟的理解浮于表面。读罢《习近平用典》一书,从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到古典之美的另一种风情——经世致用。毛主席曾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对于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其所谓的古典美亦在于日常的灵活运用。流传千百年不朽的经典,之所以能在千回百转的历史浪涛中依然跃动,这绝非偶然,正应了“大浪淘沙始见金”。字字珠玑,留给我们的是哲思和温暖;只言片语,传递给我们的是力量和希冀。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等文中引用的北宋包拯的《上殿札子》中的“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习近平总书记意在启示我们: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无明法不足以正纲纪,无纲纪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名言就是要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落实,党员干部应该带头依法办事、执法严明、遵守纪律。“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正是要求党员干部摒弃好人主义和私心杂念,使法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从而形成全民守法的社会风尚。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守纪律讲规矩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遵循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自己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责任,做到“三个服从”,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带头严格自律,自觉摒弃从众、侥幸、麻痹心理,心存敬畏、守住底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之处,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活泼泼,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其实,境界论并不玄远奇妙。只要你放下思想包袱,勇于实践,就能体验到这种快乐。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本体至乐”的最好落实。

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在全社会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涤荡蒙昧,增加和谐,进而实现长治久安,促进共同繁荣。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典出(北宋)苏轼《范增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这句话来教导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腐败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因此,我们在把好基层土地管理第一关的同时,要学会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更加自觉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加清醒认识我们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努力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优良的政治品质。政治上要站得稳、靠得住,工作上要冲得上、干得好,生活上要行得端、做得正。要从内心深处听从党的召唤,从灵魂深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做人民群众的表率和先锋。

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

古典蕴涵治国理政的良策。“浩淼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习总书记引用此句展现了其治国的韬略。“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宽阔的视野,执古御今的气魄,构建起泱泱华夏逐梦的大格局。

古典构架博大深远的格局。“革故鼎新”道出了今朝深化改革的关键,但这一关键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借古人之智,融今人之慧,揽天下英才“有所为有所不为”,推陈出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吞吐山河,构建起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志,洞察兴衰更替的周期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启迪我们的智慧。乐学致用,移风易俗。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学习”二字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孩童,在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中,就已经能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活动。“学”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造福苍生。古代圣贤喜欢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讲明人生境界,认为“鸢飞戾天”象征着一种极目高远的气度,作为与天地并尊的人也应该如此。任何伟大事业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戒骄戒躁,坚毅力行,才能一览群山。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如鸟初飞”的义理,不断学习,反复践行,直到一翅冲天,翱翔于九天。

读传统经典,与圣人同行。从圣人之处取经求进,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融会贯通,指导实际。用现代思维链接经典,展现大国文化自信,“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学习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关闭窗口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城市建设系    电话:(0712)2331983、(0712)2331984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学院路158号  邮编: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