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线谱”简介 | 新闻动态 | 学员风采 | 中央精神 | 笔记摘录 | 学习园地 | 下载专区 | 读书推荐 | 城建首页 
栏目名称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名称 >栏目名称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沈艳
2020-10-10 14:22     (浏览)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沈艳

   王小波,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初识王小波,或许是因为他的那句“你好哇,李银河”。后来,大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再后来,也曾很短暂的读过他的“时代三部曲”小说。说是短暂,怎么个短暂法呢?翻开书本前几章,从刚开始的兴致勃勃,到后面的意兴阑珊,这三本书也未曾再读下去。我相信这也是当代许多青年人阅读习惯,对于这点,我感到羞愧。2020年伊始,历时两个多月,我终于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下,由抄书到电子书再到纸质书籍的顺序读完了王小波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很多时候我觉得我还是一个不知变通的古板人,在这个电子阅读非常普及化的时代,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阅读纸质书籍,虽然自己读过的纸质书籍屈指可数。

  “自我成人以来,听见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这是写在《沉默的大多数》封面上的话。

  沉默的大多数是什么意思?

  说到沉默的大多数的话题,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古训——看破不说破,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国人自古以来受到的教育便是“含蓄”、“内敛”。“沉默是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语也一直流传至今。无论是表达感情还是生活交流,中国人总是显得很委婉。回顾历史,因为一句话没说好或者说错话的被定罪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犹记得,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曾给我们讲过的,因为一句本是自怨自艾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而让皇帝误会的孟浩然,最后终身未被重用。从文字狱到文化大革命,再到现在的404 not found,以史为鉴,会让人自觉回避说话带来的风险,而选择沉默。在我们周围,沉默着的人很多,王小波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界上我非想要明白些道理,理解一些有趣的事,他们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的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声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在人群中,沉默者占绝大多数,我想这大概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字面意思。

    那更深层次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那些话没有说出来的貌似是沉默的大多数。弱势群体,其实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书中的第二章,王小波这样写道:“所谓弱势群体,就是那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有些人认识到自己离话语圈很遥远,于是不去凑热闹;有些人知道自己话语太贪婪或者无知,于是只得沉默;有些人似乎心里明白,看着他人滔滔不绝,心里也感觉到踏实。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但是更多像王小波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撮“理智的、特立独行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有思想的”沉默的大多数。这大概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的深层次意思。

   20多年前,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名为《沉默的大多数的》杂文集,大体的意思是自我成人以来,所见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代表他自己,也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王小波所见证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很多人被逼着听了很多话,听一成不变的八个样板戏,听二十四小时的毛泽东思想,看“著迅鲁”也成为了灾难,越来越多人丧失了思维的乐趣,成为了一个木偶人。也有很多人被逼着说了一些话,说那些违背内心思想,毫无营养的话。

  1997~2020,时光转眼即逝,王小波也已经离开了23年,在这23年里,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有了哪些改变呢?无非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世界老了20多岁,我也成名了一名22岁的大学生。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从论坛QQ,博客到现在的微博,油管,口水横流,越来越多人在网络的池塘里如同仲夏夜的青蛙般呱呱的大喊大叫。

  23年后的今天,他的愿望有一部分得到了实现,网络的发达,说话的人比以前多了,声音也更加响亮,普通阶层开始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弱势群体依靠媒体为自己发声,他们都能够并且可以喊出自己的声音。2020年春节,通过网络,我们知道了吹哨人李文亮,凌晨的抢救还是没能挽救他35岁的生命;通过网络,我们知道了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通过网络,我们了解到这个世界还有无数个李星星正在遭受或曾经遭受过他人的猥亵。

  写到此处,我想到了新冠肺炎最严重的时候,被训诫的李文亮医生,医疗物资的短缺,武汉红十字会的供需矛盾突出,母亲感染肺炎因没有床位无法就医而敲锣的女子,还有很多人,他们彻夜牵动着我的心。

  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并非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被戴着红袖章的人逼着说话,而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踊跃发言。这不仅仅是话语权的开拓,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语言暴力的滋生。很多人在网络上因为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甚至因为追星的利益纠葛,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厌恶世界,还有很多原因,而被感性压制住了理性,在网络上重拳出击,盲目说话,动不动就以污言秽语来问候别人的家人。这些人,有一个专属的名词来称呼他们——键盘侠。

  为什么这些人可以毫无顾忌的大开语言的杀戒呢?

  因为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之中,每位网名的语言分量太小了,他们不用为自己所说过的话负任何责任。各家明星的粉丝引来的骂战,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毫不心疼甚至说是应该死的恶评,“造谣一张嘴”的无数个因为想要谋求关注而随口一说的谣言,娱乐至上断章取义的营销号媒体记者…

  而今天下太平时代却显得缺乏活力且丧失灵气,很多人都接受过义务教育,摆脱了文盲的身份,可是这些好像都是为了机械的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精神至上仿佛已经是遥远之事,而物质的满足远远胜过精神的富足。

  我也不禁思考,网络的发达,思想的开放,更多人拥有话语权,畅所欲言,无所畏惧的可以在网络上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的好吗?

  我也没有特定的答案,但我所知道的,是我们每个人,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作为网络居民中的一员,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谨言慎行,说自己的话,发自己的光,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人云亦云,保证自己思想的连续性,至死方休。同时,应该始终善学好学,正如小波在文中说道“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它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疫情期间的我们,终日无所事事,却始终没有人拿起书本,看看书。我们之所以会因为看书而痛苦,之所以整日无聊,是因为学习能力被阉割了。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跟朋友讨论,“读不懂”,“有的地方不知所云”,我想到了自己,感觉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在慢慢被阉割。如果思想未被僵化,这世界依旧是生机勃勃。很多人年少的时候希望改变世界,正如他们的愿望那样——伟大的科学家、治病救人的医生、以笔为刀的记者,他们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掀起一朵属于自己的浪花。然而当深处其中,感受到的却是无奈和生而为人的平凡。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小波说,即便如此,也不要冷漠,不要放弃思考,不要在心底放弃对抗伪善和无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向人们呼吁:“第一和首先的一条是,我们要善良,其次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再其次是永远不要彼此相忘”。

  其实感觉自己一直没有用心读这本书,甚至看完之后我更是觉得,没有一些人生经历的人,是读不懂王小波的。他的黑色幽默的语言,他对人对事的不拘一格的观点,对于思想浅薄的我来说,这本书或许有些烧脑。

  最后还是想用小波写在文中的话给这篇读后感做一个总结——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希望每一个人都会活成一个善良且有思想的人。

关闭窗口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城市建设系    电话:(0712)2331983、(0712)2331984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学院路158号  邮编: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