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线谱”简介 | 新闻动态 | 学员风采 | 中央精神 | 笔记摘录 | 学习园地 | 下载专区 | 读书推荐 | 城建首页 
栏目名称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名称 >栏目名称
《战争哀歌》读后感——梅思龙
2020-10-10 14:23     (浏览)

《战争哀歌》读后感

 

——梅思龙

《战争哀歌》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越南小说,在刚开始接触小说时,由于没有提前了解这本书的相关信息,导致我一度分不清自序中的小说人物关系和作者及其父亲的经历。相比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丶《三国演义》等,《战争哀歌》这本小说很短,我忽视了它为什么可以成为现代十大小说之一。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像往常一样,慢慢的细读以能尽快分清人物关系。但是,我错了,我对它的轻视导致了我两个小时里没看懂作者在说些什么,只能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去读一本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小说,我也是颇有几分不自量力。果断的选择了先了解它的背景和资料再去重新阅读。我为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每天两个半小时去欣赏并细读它,由于平时读书喜欢摘抄句子的习惯,我的读书速度更是慢了不少,不过我认为这样更加有利于我去欣赏这部诺贝尔奖提名的现代十大小说之一的《战争哀歌》!

读完《战争哀歌》的我很舒服,没有了所谓的“成就感”,我更想立刻把我读完之后的感觉记录下来。不知道是因为译者或作者的原因,亦或是我作为中国人的原因,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很多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在我自己看来,作品之所以有价值阅读,可能更在于作品能给予显示以启示,无论这种启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反面的提醒。

和平的白鸽飞走了,或许他还会回来,但是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青春,缺再也回不来了。和平的生活被打破,父亲垂老,母亲去世,恋人被拆散,不知战争何时结束,不敢与战争称兄道弟,因为每天都会失去“家人”。我的一位朋友特别喜欢一个词——活在当下,和平年代是多么的幸福,没有经历过战乱的人可能需要很久才会体会,不然也不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谚语了。阿坚的经历可能是每一个经历过战乱的人们的状态吧,他们也想活在当下,可是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阿坚,他的青梅竹马阿芳也遭遇了难以想象的梦魇,时间越长也就越痛苦,活在当下是他们的奢侈,他们更像是被困在人世间,而不是活着!活着羡慕半死不活,半死不活羡慕已经死了的,死了的羡慕有人收尸丶埋葬的,被埋葬的没有机会羡慕,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暴露出来的人性把他们摧毁得体无完肤,精神剧裂。

“战争是一个没有家园,充满流浪丶痛苦和巨大漂泊感的世界;是没有真正的男人,也没有真正的女人的无情世界!”(取自《战争哀歌》第一章)。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我只能通过阅读和观赏去体会战争的残酷,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电视最喜欢的莫过于《雪豹》等优秀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可是那时候只能观其形,渐渐的长大读过《战争与和平》等小说后,小说给予了我们想象的空间,使我更加能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那种环境。不禁回味——“开枪的时候,是死神控制了自己的双手,还是心中胜利的希望按下了扳机。那种一个手指头就能掌控别人生死的感觉,是死神的权利,还是上帝的能力”。现如今我们身处这美好的和平年代,没有任务理由是我们堕落的借口,看我堂堂中华丶泱泱大国丶巍巍华夏,我们新时代新青年决不能在这和平年代无所作为而堕落。

“逝去的人永远逝去了,幸存的人还得继续活下去。我们曾经满怀激情的要挽救时局,要去书写历史的新篇章;我们也曾经以为自己肩负上天赋予的神圣职责,要去扭转命运。可是,很不幸,战争虽然以胜利告终,但我们的理想并没有立刻变成现实。此时此刻,身处冷漠无情甚至粗暴不堪的环境,这样的生活与战争经历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取自《战争哀歌》第二章)。每每看到书中的残酷,回照到我们生活中时,总会有一股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从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开始,各个历史老师可能讲课方式不一样,但是他们都会强调“弱国无外交”,我们的脚下是千千万中国共产党人的尸骨,是无数炎黄子孙的鲜血!几辈人的努力和付出换来我们现在稳定的社会,但我们新时代新青年是中华名族的新鲜血液,我们是要从先辈们手中扛起中国大旗的。提升个人素养丶弘扬传统文化丶传承中华国粹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奋勇前进是我们每一个新青年刻不容缓的使命!

“在一个战士的内心深处,战争的痛苦竟然和恋爱中的痛苦那么相似,又像是某种对故乡的思念,像是夜晚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的船只的孤独。那是一种忧愁,一种思念,一种淡淡的痛心,它能够将人带回过去的光阴里。”(取自《战争哀歌》第三章)。《战争哀歌》超越了战争,残酷的战争更像是它的背景,它想叙述的更像是逝去的青春里的美和伤痛!不能忘记,不能忘记战争中发生的一切,不能忘记我们共同的使命,不能忘记经历过战争的人!我深刻的记得我在进入党校学习的第一节课的主题就是缅怀先烈,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有太多人丶太多事值得我们缅怀丶学习。这本书中有太多地方能激起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丶文化的联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我们久远的传统和我们国家在不久前有着几许相似的经历,我爷爷那一辈人热衷于读一些记录战争时期的经典名作,而这本21世纪处才被译成中文的《战争哀歌》同样也唤起了我们对历史的回忆,并且也将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追求理想生活的动力。

如果剩下一个人活下来,在经历战火纷飞丶血肉模糊的战争之后,我们如何面对他和那些日夜困扰的记忆?如果知道一场战争需要一个人的余生或几代人反思才能走出心牢,是否还会有“The Sorrow of War”?再回到《战争哀歌》这部作品本身,从书中开头大段描写战争的点点滴滴,让我一度觉得枯燥难读,然而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于景物场景的描写等多方面都显示出了保宁先生在这部巅峰作品中的得心应手。也正是这开头的大段战争题材,给予了主人公阿坚一个丰富的背景,开头部分不禁让我读了三次。简单明了的标题让我觉得对主题已经一目了然,然而在我读完之后我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或许战争不是主题,只是背景,但是这个背景却是如此的重要。在全文中,保宁先生不断通过阿坚的回忆和反思创作给予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但语音渗透出来的情感却是那么的忧愁。在这回忆上,情绪也是波动起伏,场景转换也是那么的直接了当又不失逻辑,对战争的描写是那么的直观,其中穿插的小故事每一个都很残酷,列如被虐杀的士兵丶战友是如何被敌人轰成碎片丶铁甲猛兽压死人也会有硌的感觉等等。但是我觉得只有当阿坚开始对阿芳的回忆开始,才是整篇小说中最具有情感特色的地方,或许这其中有太多的无奈和残虐,阿芳从一开始就是一朵纯洁的栀子花形象,仿佛给整个战争压抑的氛围带来了一抹清香。战后的阿坚也是积极无畏的想去守护自己的青春,去守护那份不灭的友情丶爱情,尽管阿芳为了保存美好的回忆而选择离开。而且,对我个人而言,读完书后阿坚的经历仿佛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辨。我庆幸自己活在和平年代更缅怀先辈们的辛酸史。

《战争哀歌》这本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学习的欲望。保宁先生以直接了当的手段直观的表现战前,战中,战后的主人公的变化,战争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该出现的东西却又是最原始就存在的东西。我们热爱和平,但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它;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要把这份热情化为学习和生活中的动力,为了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去勤奋刻苦的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小说结尾有一句话:“我们都经历了沉重的战争,但又有各自不同的命运”,我们新时代新青年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只能通过缅怀和回顾去学习,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勇拼搏,努力提升个人素养丶弘扬传统文化丶传承中华国粹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关闭窗口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城市建设系    电话:(0712)2331983、(0712)2331984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学院路158号  邮编: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