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想着去改变现实,这样才能有选择、有理想、有追求。”这是我读完《海边春秋》这本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真正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现实让我们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并没有一个去改变现实的心,渐渐使自己失去自我。
《海边春秋》这本书主要是写了关于蓝港村的拆迁的问题,而刘书雷正是通过协调政府、兰波国际和村民三方,最后达到三方的合作共赢的局面。
刘书雷作为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的文学博士原本在援岚办的工作是做会议记录和纪要,不定期地编发工作简报,撰写向上级汇报的综合材料,协助处理办公室的一些日常事务。因蓝港村规划拆迁的任务迟迟不能完成,造成兰波国际方面工作一直被困扰。因此吴副秘书长派遣他去处理蓝港村的问题。但是刘书雷只是在文学上面的工作非有成就,但是对于这种岗位他还是第一次。一开始他自己是没有信心的,之前多个派遣下去的都没有成功。但是上级的指示就是命令,在吴副秘书长的再三说服下,刘书雷还是同意了。
这种感受自己在担任班级干部的时候也有深刻的印象,有时候老师安排的自己从未接触的事,自己也是第一次干,总是害怕自己干不好,但是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干。事后再回头看看,其实任何事只要你敢干,认真干,结果都不会很差。
一开始,刘书雷只是抱着去调研和解决态度去解决问题。到了蓝港村之后的第一次两委会,场面就差点失控。最后还是试验区下派的第一支书记张正海替他打了圆场。因为面对的不仅仅是村民对拆迁的抗拒问题,甚至那些村里的老干部也不愿意。这次两委会无疑是对刘书雷泼了一波冷水。但是刘书雷并没有退缩,而是认识到问题的棘手。让我深刻的认识了“课堂与管理是两重天”读书的十几年我们永远只看到了作为学生层面的困难,其实教学里面不同层次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困难,对人对事对己反而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最让我敬佩的是刘书雷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却是他能够很快的从困境中走出来。他开始在第一书记张正海的带领下逐步走村入户,了解真实的民情民意。带着母亲给他的四瓶“福矛”好酒和鱼松和肉松去拜见村里的族长式老人大依公拉近感情,就利用当地习俗去大依公家中吃饭,并与他喝酒。他的真诚打动了大依公,让大依公敞开心扉与他沟通。从中了解了大依公的真正想法,大依公一直没有表达自己看法是因为他自己觉得拆迁是不合理的,但是自己又是党员不能违背党的指示。通过和大依公的沟通后他似乎明白了拆迁其实是违背了人们的意愿,不是在惠民,但是他又不能违背上级的指示。可以说,是刘书雷率先拨开蓝港渔村发展的迷雾。村子搬与不搬不是关键,村子的发展才是关键。即搬是为了发展,不搬更需要发展,把问题聚焦到村子的发展上。可以说,是刘书雷率先拨开蓝港渔村发展的迷雾。刘书雷的成长经历,让我看到基层生活对年轻干部的锻炼,更让我看到读再多的书、有再高学识,也要将自己融入到鲜活的工作实践中,这样才能发挥出真正发挥出学识的价值。
通过在网上和“海上蓝影“沟通后,对方主动和刘书雷约谈,共同讨论如果不搬的话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说服上级呢。最后以引进年轻人回家创业来支撑家乡的发展来作为说服的上级的支柱。他对留守女孩虾米的关照,帮她找回依爸。离开蓝港村前还交代张正海照顾虾米,还想帮她找回依妈……他做这些,只是不想让孩子对生活失去希望,这些温暖让人动容。眼见刘书雷迅速成长、爆发出惊人的能力,同是挂职锻炼的张正海说,我现在想,早知道你这么能干,我去年就应该代表全村人连夜去省里请你来。眼见刘书雷迅速成长、爆发出惊人的能力,同是挂职锻炼的张正海说,我现在想,早知道你这么能干,我去年就应该代表全村人连夜去省里请你来。刘书雷哈哈笑起来说,你又错了。去年你要请我来,我来了根本不会起什么作用,搞不好还要收你咨询费呢。我现在来,那是组织选派,身负责任,承担的角色让我不能不用心。我可不是谦虚,现在还“抱歉地通知你”,如果没有受到委派,没有身后的组织赋予的力量,我根本就不可能被激发出能量来。就像两人感叹的那样:再天才的演员没有了舞台,连最业余的角色都演不了。
对此,我深表认同。人自身有太多难以突破的弱点,但身处的组织、所承担的角色会给我们赋能,让我们超越自身局限,甚至是爆发出超出想象的能量。比如,女子虽弱,为母则强,这是母爱赋予女性的能量;其实,身处工作生活中,个人能量的激发也是如此,越担当,越成长。刘书雷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心里,这也是我们年轻人值得学习的。光有理论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在干起事来,必须要拥有下沉下去的精神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最根本的上去解决根本问题。
刘书雷谈到习主席《摆脱贫困》书后的跋中有一段话:“全书的题目叫作‘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让我有所想。我对他的理解是,对于我们名族来说的话,摆脱精神上的。
在书本的后部分解决了开发商的问题和后续人才支撑的问题后,刘书雷又利用早年大依公和小海鱼一起冒死救过一个台商胡老板的事。后来胡老板带着钱来感谢大依公和小海鱼,大依公没有接受胡老板的钱,而小海鱼接受了台商胡老板的三万元钱,小海鱼受到道德谴责无奈离开村里。此后,小海鱼用这三万元作为资本做起了生意,经过多年的打拼,有了一家上市公司。但是他却一直想着回报村里。就在村里急需资金的关键时刻,当年的小海鱼,如今的蔡思蓝回到了村里。他见到了刘书雷,并主动给村里捐款六千万。台商胡老板也来到蓝港村给村里捐了一千三百万。蔡思蓝和胡老板的捐款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
读完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学习。大依公、蔡思蓝等人,都有各自的坚守。他们选了不同的道路,但在危难之际都能着眼大局,为村子发展提供帮助。海妹、林晓阳和“海上蓝影”组织里的人,他们代表了蓝港村年轻一代。特别是海妹,她古灵精怪,又爱较真,让刘书雷屡屡受窘,但其实是质朴而善良的。这些年轻人勇于承担责任,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诉求,守卫自己的家乡。一意识到蓝港村有不搬迁的可能,要为村子的未来做打算时,他们主动献言献策,冲破观念束缚,将外面所学的东西带回家乡。在他们身上,蓝港村的渔民精神传统并没有衰亡,而是迎来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