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从第一次翻开书扉,到昨天晚上读完最后一页。一个星期的阅读时间里,眉头几乎一直在紧皱着,偶尔眼中夹杂着泪水。读这本书的感觉,就象在观看一部纪录历史的电影,人物和情节在脑海中逐帧流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是跟随纸上的文字,还是已经穿越到了修红渠的现场。
这是一本讲述人与水抗争奋斗史的书,记述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用了六个章节来讲述从古至今发生在林县土地上的人和事,以及从这些事中诞生出来的红旗渠精神,书中的故事着重描述每一个修渠人物的心路历程及光辉事迹,读着书中的故事仿佛我置身于现场正参与其中。红旗渠这个伟大的人造工程,历经半个世纪的时代风雨和历史变迁,现在已经作为一个客观实体镶嵌在太行山上,国家地图因为它而多了一条代表水的绿线。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航天飞机上腑瞰地球,能够看到中国的两大地标性建筑物,一是万里长城,再就是林县红旗渠。所以周总理上世纪70年代曾自豪地对外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是在一个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建造的!
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干旱缺水就像是一把要命的刀,架在林县人民的脖子上永远取不下来”。在林县历史上,逃荒要饭、卖儿卖女、饿砰载道、人自相食。卖儿卖女就有郝银福和李贵荣两家的例子,这样的事不是偶然发生,而是林县成千上万逃荒人家的一个缩影,是干旱缺水苦难历史的真实写照,在封建统治下这是无法逆转的命运。为解决林县人吃水问题,哪怕是很小的、很不起眼的工程,林县的县志都会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流芳万古,以示后人。李汉卿在任林州期间,也不过修了条小小的天平渠,却使林州人世代不忘,永远铭记着他的功绩。谢公渠和谢公祠就像一面镜子,世世代代鉴定着官宦们地执政经历,也让广大民众看到他们在任期间,是否为黎民百姓谋福祉!这只是他们个人比较清廉,同情百姓疾苦,只具有历史的偶然性,而非必然现象,其目的也是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稳定。
而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史以来人民群众第一次真正当家作了主人,可以自己作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有权作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解决水的问题,正是千百年来林县人民最迫切的愿望,修不修渠,广大人民群众说了算,所以,修建红旗渠成为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干部共同的决心和意志,自然顺理成章地提到党和政府的办事日程上。终于,林县在1959年的夏天迎来了历史性地改变。
这一年麦收后遇到了严重干旱,杨贵动员全县人民在全县掀起群众性抗旱运动,他深入各村走访了干部群众,了解各地的旱情,向上级汇报并得到支持后开始寻找水源。1959年9月22日毛主席接见了之前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其中就有杨贵,这更坚定了他带领林县人民修建印漳入林工程的决心。在盘阳会议中进一步制定了修建红旗渠的具体方案和后续工程,以及表明了他修建红旗渠的决心。在会议中他是这样说的:“根据这个情况,摆在引漳入林领导同志和群众面前的任务是什么?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多快好省地完成引漳入林任务,彻底改变林县面貌。大家热情很高,劲头很大,都计划早通水,这种积极性是很感人的。”杨贵的这段话正是修建红旗渠胜利的要点,在修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感人事迹无一不体现出共产党人美好的品质与革命精神。建渠工地就是一个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大课堂,《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光辉著作是民工的主课。
1965年9月,建渠遇到了新的问题,这次渠线主要开挖在太行山东峦的缓坡上,沿渠是耕地和林坡,修渠挖出的碴碴如果运到渠外任其往下流,肯定会覆盖很多土地,毁坏很多林坡。这让身为第一书记的杨贵很是头疼,他深知施工过程中要对每个细节进行周密的思考,不能因为一时疏忽给林县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杨贵运用毛主席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制定了“出碴不见碴”的初步方案——“以渠带路”“以路带林”。把修红旗渠挖出来的碴碴,沿渠线铺筑成一条路,在公路外边都种上树,就可以做到渠可引水浇地,路可奔跑汽车,树可美化环境。在初步方案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秦永禄的“桃园渡桥”;
只要修渠,就必须先进行测量,而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上搞测量,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主干渠坡度落差仅有1/8000,设计和测量技术人员的最高学历是一个刚从水利专业学校毕业的中专生,测量工具仅仅只有两台水平仪和一些水盆之类的土设备。正是因为测量队的人员心中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在测量中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也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大家对工作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严寒的农历腊月,在山风呼啸的太行山上,测量组的同志们那双手经常被冻伤,麻木得连螺丝刀都拧不动,但他们从没叫过苦,喊过累,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要坚持在测量的渠线上。这是红旗渠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任羊成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义不容辞地加入了红旗渠建设那段如火如荼地艰苦岁月。他每天在悬崖上除险,干的是红旗渠工地最危险的活,在悬崖峭壁上不仅被飞石砸掉过三颗门牙,而且多次差点丢了性命。1996年6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江泽民亲自点名要见这位“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队队长,这不仅仅是对任羊成的肯定,更是对无数像任羊成一样的共产党人的肯定。任羊成身上的红旗渠精神是所有青年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工地上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掀起了学习任羊成地热潮,涌现了一大批青年模范。这是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故事。
工地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燃烧着奋发图强的革命激情,每日每时创造着奇迹,每日每时涌现着英雄模范事迹。这正是红旗渠背后的意义——高举红旗奋勇前进!以身作则、真抓实干的指挥长马有金;舍小家为大家,为红旗渠而献身的吴祖太;舍身忘死,把生命交给革命事业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哪里有危险就在那里干的钻洞能手王师存;因陋就简,知难而上,为红旗渠测绘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土木工程师路银;舍己救人的李改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神炮手常根虎;惜物如金的崔铁匠崔天书;红旗渠上的奶妈范土芹;迎险而上,专捡重担挑的王磨妞;著名红旗渠劳模“铁姑娘”郭秋英、宋改英......这些著名的红旗渠英模,犹如一组光芒闪耀的群雕,永远镌刻在太行山的崖壁上,他们的英雄事迹,无处不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芒!红旗渠的诞生,用铁的事实证明: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可以使男人变成铁汉,可以使女人变成铁姑娘,可以让一切不可能转化为成功,可以使一切恶劣的环境和条件转化为动力,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赋予“奋斗”、“苦干”、“奉献”等优美词汇以崇高而神圣的含义。正确的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修渠人正是掌握了正确的理论,才有了红旗渠的诞生!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舟,处处以身作则,处处起带头作用,哪里有困难、有危险,那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这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这种冲锋在前的带头作用,深得民心,形成了一种无声无形的、最有效的、最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事实证明,只要有一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就能具备无坚不摧的领导能力,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组织的决心,就能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是建渠的根本保证。中共林县县委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与人民同甘共苦,正是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县级领导核心,加上红旗渠的决策者杨贵同志这个核心中的一员,才给建渠提供了根本保证。红旗渠这个伟大的工程建成是因为它是民心工程,是为百姓谋幸福的工程,正是共产党带领着人民群众成就了这个伟大的事业。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说:“我是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可以说,没有一大批杨贵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中流砥柱,红旗渠是建不成的。
长期以来,红旗渠备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厚爱,江泽民、胡锦涛、李先念、刘云山、乔石、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红旗渠视察,并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当代红旗渠精神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这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值得学习的精神,这更是我们即将要成为党员一份子的必备觉悟。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写到的历史是身处蜜罐中的我们所不敢想的。但是,从此刻起,无论是在家庭里,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上,我都会牢记共产党人的使命,红旗渠的精神,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共产党员。让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再创辉煌。